商鞅为什么要城门立木?

2024-05-20

1. 商鞅为什么要城门立木?


商鞅为什么要城门立木?

2. 商鞅“城门立木”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让百姓知道,他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对于以后施行政策有帮助。

1、出处
故事源自商鞅南门立木,语出《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2、释义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金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金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金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3.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商鞅在南门立木的原因是要取信于民,树立言出必行的形象,要知道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没有民心是无法生存的,他的所作所为不过如此。此外,商鞅的法典过于严苛,如果没有奖励的刺激,民众就会暴乱。
个人见解,如有更好的想法请指教。觉得尚可请采纳。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4. 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

南门立木之后,商鞅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自变法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商鞅南门立木表示了官方的诚信,为以后的变法打下基础,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

5. 商鞅南门立木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商鞅南门立木第一段作用是为了取信于民,以利于自己推行的变法顺利进行。
以诚为本,说到做到,才能树立威信。以诚为本,依法治国,这样才能够取信于民,得信于民,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政通人和。
故事来源:
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金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金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金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得以颁布了那法令。

商鞅南门立木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6. 什么是商鞅南门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10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50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出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守信,不仅是一个人的品德要求,也是一个国家的治国要求。树立“令行禁止”的国家形象,就要说到做到。一个国家没有了信用,老百姓就有理由不相信它,它的法度就难以贯彻执行。

7. 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徙木立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8. 商鞅南门立木是什么典故

“城门立木”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是战国时期十分有名的改革家,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但他的改革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人民被贵族压迫的太久了,所以当法令颁布之后,人民并不相信他,认为法令并不会真正的实施。
为了取信于民,顺利推行变法,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百姓:“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
以表明没有欺诈,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扩展资料:
“城门立木”的故事,是商鞅打破固有思维的开始,他叠加民众的信任,激发民众的上进心,才将秦国从一个泥潭里面渐渐拉出来,成为后来的强国。
秦国在秦穆公之后,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期,士大夫与嬴姓家族之间也有着很多的摩擦与矛盾,在这混乱的局面中,民众对于嬴姓家族失去了信任,同样对士大夫阶层也没有好感。
士大夫之间的相互攻杀,以及士大夫阶层对于嬴姓家族的攻杀等都将民众对于秦国的信任消耗殆尽,这些阶层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没有在意当时整个社会的民生、经济发展,造成贵族能够活得很舒坦,但是民众却依然穷困潦倒。
打仗的时候民众要上,但是到了奖赏的时候就只能贵族优先,民众依然只能过清贫的生活,土地荒废、商业停滞,秦国也就只能越来越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南门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