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通货膨胀差异对两国之间汇率的影响,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2024-05-20

1. 中美通货膨胀差异对两国之间汇率的影响,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中美通货膨胀的差异对两国的影响是:当美国的通货高于我国是,美国对中国 的汇率会不断下降,会直接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迫使我国大批的出口企业面临利润下降,甚至破产的危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会不断的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

中美通货膨胀差异对两国之间汇率的影响,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2.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前形成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_般理论包括两条作用渠道:一是实际利率渠道;二是银行渠道。开放经济下的实际利率渠道即为汇率途径。 Obstfeld & Rogoff(1995)、Corsetti&Presenti(2001, 2002)、Betts&Devereux(2000)、Kollmann(2001)、Lane (2001)、Engle(2002)等学者在以个体最优行为和浮动汇率为基础的开放经济两国模型中引入垄断竞争市场和菜单成本价格粘性假设,来说明实际利率传导渠道中的汇率途径。
        以货币供给增加为例,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即货币政策首先通过实际利率影响到汇率,名义汇率下降使进口品价格上升,带动本国一般价格水平上升,使生产增加,按永久收入假说,当期消费增加要小于生产增加,所以多余的部分将用于出口,出口的收入增加意味着对未来贸易伙伴国的商品要求权在增加,由此使两国之间的财富分配发生永久性的变化。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什么影响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三大手段,调整再贴现率,调整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都是中央银行想影响货币资金价格,从而影响到货币的供应量,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载体。
 
一是贴现率调整以后,实体经济会感受到资金价格的变动,也会意识到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干预倾向;这种手段老百姓很少看到,也不会很注意;
 
二是调整准备金率,这个工具的作用最为直接,影响最大,是猛药,西方国家比较少用,但是中国央行最常用,近几年都是连续在使用。这个工具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可贷资金,进而会使实体企业贷款的难易度发生变动。比如提高准备金率,存入银行的资金会有更多被要求交存到中央银行,因此商业银行剩余下来可以用于向企业贷款的资金减少了,银行的资金少了,利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企业贷款就会变难,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起到紧缩经济的作用;相反,可贷资金增加,利率水平会降低,扩张经济。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公开市场操作,简单说就是中央银行用货币在市场买入中央票据或才卖出票据,买入的时候,市场上的票据减少,而货币就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增加会使银行可贷资金增加,会降低利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相反,卖出票据的时候,市场上人民币减少了,贷款就难了,会紧缩经济。当然中央银行买入的也可能是债券,有很多种。
 
以上都是很通俗的说明。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什么影响实体经济

4.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如何? 2、对我国面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看法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2.中国近年来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资本市场投资与银行储蓄存款的替代关系越来越明显,客户保证金对货币层次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致使M2指标的全面性受到挑战,需要建立包括保证金等在内的货币供应量新指标。   
但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不显著,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并不大。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但不能以资本市场变化为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应该主要以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为目标,适当兼顾资本市场的需要。   (3)生产者一消费者信心使预期因素的传导作用趋于增强,对于货币政策效果造成了比较复杂的影响,需要在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加以考虑。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应当适当地考虑预期因素的作用,在货币政策决策之前,对预期因素的作用有一个“预期”,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5. 论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

  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1.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从1953年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并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统存统贷”时期(1953-1978年)、“差额包干”时期(1979-1984年)和“双向调控”时期(1985-1997年)。由于在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之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没有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之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1998年,中国取消了对信贷规模的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了发展,并且运用了利货币资产价格多种渠道转变。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基本对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导没有存在异议,但对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渠道重要还是信用渠道重要的问题存在着争议。对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多以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本文从分析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论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论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

6. 试述通货膨胀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运作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是由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而导致,理论上政府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政策来减少货币的流通,也就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


以采取 1.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来增加存款量和减少贷款数量,2.减少货币的供给,减少印刷量,3.发放国债券来收拢流动中的资金,4.提高税收(很少用,可能会造成企业裁员,失业率上升等后果)等方式来减少总产出,控制物价水平,进而抑制通货膨胀。

7.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试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一金融机构一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一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其中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最终目标则为GDP和CPI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 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可替代程度,由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除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总产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通过对实物资产市场的冲击进而直接影响总产出。二是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他一生的资源,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经济单位的金融财富水平,进而改变经济单位的支出水平,最终引起总收入的变动。  4.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货币供求状态从而改变一般物价水平,进而对以其为折算率的股东收益产生影响,这时股东会改变对股票回报率的要求,公司在股东压力下会调整生产,最终影响总产出水平。  5.汇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随着经济的日益开放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货币政策会相互传递。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首先会对一国的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冲击汇率,改变本国的贸易条件,最终改变产出水平。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  1.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针对目前我国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微弱这一症结,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切实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利率市场化一方面要减少央行对利率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又要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必要的间接调控,以防止某些大银行利用垄断优势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所以央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关键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2.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应实行资产质量和利润目标的双向考核,把防范金融风险与增加盈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央行应尽快健全激励机制使之与约束机制对等,改变目前存在的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反应不充分、信贷配给和信息传导机制无力的局面;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替代投资品的数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促进金融竞争,健全金融法规,逐步改变商业银行利润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的方式;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创建和疏通合适的融资渠道。原则上,近年来新兴的商业银行都应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以切实解决金融体系不能覆盖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现行货币政策不能覆盖整个国民经济进而削弱其政策效果的问题。  3.推进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转变观念,提高效益。同时,政府应剔除所有制岐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的微观基础。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合理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深入开展再就业工程,抓紧制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等制度。这一方面会增强居民现期消费能力,使潜在的消费变为现实,进而刺激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使居民降低预期支出,消除消费后患,增强消费信心。  5.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居民超前消费意识,区别不同层次、年龄的消费群体,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念;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用担保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各种消费信贷业务,努力为居民扩大消费铺平道路;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创造有利的消费条件,努力实现居民消费的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试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的途径

8.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什么学派

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影响,而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这一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利率。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供给学派的解释不同: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解释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会刺激,进而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货币学派的解释是: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的相应变动,进而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