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间传说故事

2024-05-09

1. 老北京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集体创作的语言艺术。那你知道老北京民间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老北京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老北京民间传说故事:王府井的传说   
      传说王府井大街原来是王爷的住宅。王爷府中有一口水井,井上有一座精巧玲珑的亭子,井口是一块大石头凿出的圆孔,井沿很高。井南就是王府大院。
   
      北京早年水井虽然多,但甜水井不多。一遇天旱,很多井都没水了。有一年,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北京城里**小小的井差不多都干了,四个海子也干得只有垫底的水了。富人家用车子去几十里外的玉泉山拉水,穷人家没水,只能靠肩挑手提。还有的靠从井底淘点泥浆水活命。
   
      这时只有少数几口井还冒水,王府井就是其中之一。王府井不但有水,而且还是甜的。王爷很高兴,说这是因为祖宗福气大,造化大,房子和水井都在龙脉上。可是这个王爷心肠十分狠毒,不仅不把水分给大家度灾活命,还  命令  看门老头把水井看守起来,不许人们取水。
   
      这个看门老人心地善良,对王爷的做法十分不满,便偷偷给人们不少方便。他趁每天早晚王府的人睡觉时,给胡同外取水的人发信号,大家便很快地打一点水走。
   
      终于有一天,王爷发现了这件事,便怒冲冲地审问看门老人。老人笑眯眯地说:“ 不错,王爷,我是让人打了点水。可我这是为王爷着想。您想,将来府里免不了还要雇人运粮挑米,要是附近的人都渴死了,哪儿还有人给府里干活呢?要是王爷不同意,今后我绝不让任何人再取走一滴水。” 王爷听他说得有道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追究了。
   
      人们十分感激和尊敬这位老人。从此以后,来王府井打水的人越来越多,住在远处的人也闻讯而来。
   
      这样,王府井的名字就远近传开了。后来人们一提到这一带,都称王府井北、王府井南、王府井东、王府井西。再后来,东安市场迁到这里,这里渐渐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但人们仍**惯地叫这里王府井。
         老北京民间传说故事:烟袋斜街   
      在西城区东北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烟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老北京民间传说故事:公主坟   
      清朝的时候,玉渊潭的西边不远,有一座大坟头,人们都叫它公主坟。
   
      相传,乾隆派人拆明陵,给自己修陵寝,被刘墉奏了一本,参了皇上一个挖坟掘墓之罪。乾隆无法抵赖,只得准奏,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说是发配,实际上是一不穿罪衣,二不戴刑枷,只是换上便衣小帽步行罢了。刘墉、和珅跟着。
   
      这是乾隆第一次步行到民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一路上指指划划,问这问那,走一会歇一会。和珅怕冒犯皇上,什么话也不敢说;刘墉一声不吭。两人任凭皇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老爷儿”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饿,就对他俩说:“二位爱卿,天色已晚,我等如何是好?”他俩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言声,乾隆这才猛然想起自己这会儿是啥角儿。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走。
   
      又走了两个时辰,已是满天星斗了。乾隆看四周黑咕隆咚的,一个人影也没有,那山沟沟里还不时地传来一声声狼嚎,吓得他直哆嗦。肚子饿得咕咕叫,两只脚象踩了棉花,只好让刘墉、和珅架着,一步一步地往前挪。
   
      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边一户人家,住着三间低矮的小土房。和珅赶紧去扣门。一会儿,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个老人。老人看他们的模样不象是歹人,就把他们让进了屋里。进了屋,老头把女儿叫醒去替他们做饭。老头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穿得虽然破旧,但干净利落,显得十分可爱。不大工夫,女孩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和一大海碗白薯。三个人饿急了,吃得还真香。
   
      第二天,他们要走了,一出门,看见了院中的小姑娘,比昨天晚上更显得清秀。乾隆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就扭头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要乐意,就让您的女儿给我做干闺女吧!”老人一听,很高兴,就让孩子过来拜见了干老子。乾隆掏出一锭银子对老人说:“拿去给孩子做几件衣裳吧!”又从怀中掏出一块黄手帕,递给姑娘,“孩儿,如遇危难之时,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听皇……”这时只听刘墉哼了一声,他连忙把那半截话咽了回去。刘墉接着说:“打听‘皇家大院’!”乾隆连忙点头,“对!对!‘皇家大院’。”
   
      过了几年,姑娘长大了,谁知连年闹灾荒。父女俩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打点打点,到京城里来找干老子。
   
      父女俩千辛万苦地来到了京城,穿大街、走小巷,找遍了北京城里的“黄家大院”,也没找到干老子的家。父女俩直埋怨自己当初太粗心,没问清干老子姓甚名谁,住在哪条街。爷俩在京城里无亲无故,无钱无粮无住处。没法子,只得白天沿街要饭,晚上缩在墙根或破庙里过夜。爹爹年岁大了,熬不过这苦日子,得了重病,姑娘愁得只是哭。
   
      这天清早儿,姑娘急得实在没法儿了,来到护城河边,想寻短见。可想起身染重病的爹爹,又犹豫了。生,生不得;死,死不得。她只得一个人在河边痛哭。说来也巧,这时刘墉正好出来遛弯儿,听见这哭声悲切,想必是有为难的事,于是就寻声而来。姑娘见有人来了,连忙止住了哭声,抬头一瞅,不觉怔住了:这个人不就是随我干爹一起到我家的那位叔叔吗?这回可有救了。她又惊又喜,连忙上前双膝一跪。这一跪倒把刘墉跪糊涂了,他仔细一看,认出来了:是皇上的干闺女。他问明了是咋回事,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直到这会儿,爷儿俩才知道,干老子是当今万岁——乾隆皇上,此人是丞相刘墉,“皇家大院”指的是皇宫。他们先是惊,后是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亲呢?
   
      第二天一早儿,刘墉带着父女俩进宫去见乾隆。再说乾隆回宫后,早把认干闺女的事忘了,如今一提才想了起来。可他怕别人知道这件事笑话,皇上和乡下佬攀亲,称兄道弟成何体统?想赖亲。可父女俩手中有自己的黄手帕,又有刘墉作证,怎么赖得掉?没辙,只好把二人宣进宫来,找了个住处。没成想,在宫里虽然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缛礼多得要命,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侍卫,太监都是势力眼,老人家可受不了。本来就是病歪歪的身子,再加连惊带吓,没多少日子就死了。咽气之前嘱咐姑娘,把他的尸骨葬在家乡。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北京的民间故事 
   
    2. 老北京历史故事 
   
    3. 北京的传说故事 
   
    4. 关于北京的历史故事

老北京民间传说故事

2. 老北京的故事

老北京故事卢沟桥的传说

3. 北京的传说短一点的故事

铸钟娘娘(转帖) 
    现在钟楼的大钟不敲了,当年敲的时候,尾音里总是带着隐隐的“邪,邪,邪”的声音。这老人就该说了:这铸钟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说这铸钟师傅里有个年纪最大最受人尊重的,家里有个小女儿。这天小女儿来到铸钟厂给爸爸送饭,没想到一头冲进了化钟炉。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拦,可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只绣花鞋。可谁知大家一看化钟炉,铜水变成了另一种颜色。大家齐努力,竟连夜铸成了大钟。至于说后来,铸钟厂拆了在原址盖了一座铸钟娘娘庙,现在好像也拆了鼓楼后面就放着那口不用的铁钟。

北京的传说短一点的故事

4. 北京有哪些古老的传说?

时间:1995年11月14日深夜

  地点:北京圆明园---香山路段

  事件:375路公共汽车和司机售票员离奇失踪(绝对真实)

  说明:大家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罢,请看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评论!

  ====================================================

  再次声明:现在的375路公共汽车已经更改为(北宫门--西直门)

  1995年11月14日深夜,夜已经很深很冷,风也很大.

  一辆公共汽车缓缓驶出圆明园公交总站,慢慢地停靠在圆明园南门公交车站旁边.这已经是当晚的最后末班车了.

  车上有一位年龄偏大的司机和一名年轻的女售票员,车门打开后上来四位乘客.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位年纪老迈的老太太,其中还有一个年青的小伙子.他们上车后年轻夫妇亲密地坐在司机后方的双排座上,小伙子和老太太则一前一后的坐在了右侧靠近前门的单排座上.车开动了,向着终点站香山方向开去......

  夜色显地更加的沉静,耳边所能听到的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声,路上几乎看不到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因为11月的北京深夜十分地寒冷,更何况是在那么偏僻的路段.(那时的这条路段的确十分的偏僻)

  车继续前进着,大概过了两站地.刚刚过了北宫门车站也就是300多米,大家就听到司机突然大声骂道:妈的,这个时间平时连个鬼影都看不到.今天真他*的见鬼了,靠!还不在车站等车.这时大家才看到,100米远的地方有两个黑影再向车辆招手.就听售票员说:还是停一下吧!外面天气那么冷,再说我们这也是最后末班车了.(注明:那时的圆明园--香山路段也的确就这一趟公交车,而且那么晚了,出租车司机根本不会跑那么偏僻的道路)

  车停下了,又上来两个人.不,确切地说应该是三个人.因为在那两人中间还被架着一个,上车后他们一句话也不说,被架着的那个人更是披头散发一直垂着头.另外两人则穿着清朝官服样子的长袍,而且脸色泛白.大家都被吓坏了,各个神情紧张,只有司机继续开着车向前行驶;这时只听女售票员说:大家都不要怕,他们可能是在附近拍古装戏的,大概都喝多了,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大家听她这么一说,也都恢复了平静.只有那位老太太还不断的扭头,神情严肃地看着坐在最后面的三个人,车继续前进着......

  大概又过了三四站地,路上依然很静,风依旧很大.更不要提又有什么人上车了,那对年轻的夫妇在上一站已经下了车;司机和售票员有说有笑地聊着天,就在这时,那位年迈的老太太突然站起身子,并且发了疯似地对着坐在她前面的小伙子就打,口中还叫骂着说小伙子在他们上车时偷了她的钱包.小伙子急了,站起身对着老太太就骂:你那么大的年纪了,怎么还血口喷人呢!老太太也不说话,用两眼怒瞪小伙子,并用左手用力抓着他的上衣领子就是不放手.小伙子急的满脸通红,就是说不出话了.老太太开口却说,前面就是派出所了,我们到那里去评评理!小伙子急说:去就去,谁怕谁啊!

  车停下了,老太太抓着小伙子就下了车.他们看着已经远去的公共汽车,老太太长出了一口气.小伙子不奈烦的说:派出所在哪里啊!老太太却说:派什么所啊!我救了你的命啊!小伙子不解的说:你救了我什么命令啊!我怎么了,不是好好的吗?老太太:刚才后上车的三个人不是人,是鬼啊!小伙子:你是不是神经病,我才真见鬼呢!小伙子说完扭头就要走.老太太:你不相信也可以,让我把话说完啊!小伙子站住身子,老太太接着说:从他们一上车我就有疑虑,所以我不断回头看他们.说来也巧,可能是因为从窗户吹进的风,让我看到了一切.风把那两个穿祺袍的人下身吹了起来,看到他们根本就没有腿!小伙子瞪着一双大眼吃惊地看着老太太,满脸冒汗,说不出一句话!老太太说:楞什么啊!还不赶快报警!......

  第二天,公交车总站报案,昨天晚上我站最后的末班车和一名司机一名女售票员失踪.

  警察迅速查找昨天深夜报警并被警方疑为神经病的小伙子.

  两小时后小伙子和那位老太太被找到.

  当晚,北京晚报和北京新闻迅速报道了这令人震惊的新闻并对小伙子和老太太做了现场采访.

  第三天,警方在距香山100多公里的密云水库附近找到了失踪的公共汽车,并在公交车内发现三具已严重腐烂的尸体.

  更加另人不解的疑点接重而来.

  第一:发现的公交车不可能在跑了一天的情况下还能开出100多公里,警方更发现车油箱里面根本不是汽油,而是鲜血.

  第二:更让我们不解的是,发现的尸体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已经严重腐烂,就是在夏天也是不可能发生,经尸检证实并不是人为的.

  第三:经警方严格检查当天各个通往密云的路口监视器,什么也没发现.

  这起离奇事件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北京医学界和公安部门.

  大家可以问一问在北京的老人, 一般都会知道!

  谢谢支持!

5. 老北京神话故事有哪些魅力?

千年的北京古都流传着上万年的故事。这些故事来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人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向人们展示了北京古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神话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
在中国,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大都是同传说和神话是交结在一起的。如伏羲、神农、A帝、夏禹这些古代的英雄和领袖,就既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一些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烈日干旱等)和社会现象(如部族间的战争等)不能理解,人经常处于被动的受外在力量支配的地位。
处于人类童年时期的原始人,认为这都是由于神灵控制的结果。如遇到暴雨、狂风、干旱、洪水等,他们就认为是风神、雨神、日神、河神发怒对人类的惩罚;反之,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他们则认为是这些神灵对人类的福佑。
久而久之,他们就借助于想象、幻想来形容神、解释神。如中国古代风神飞廉是"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纹";旱神女魃住在南方,长二三尺,袒身,秃头,目在顶上,走行如风;瘟神西王母住在西方的洞穴中,"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簪)"。
为什么风神是鹿身雀头呢?因为风刮起来速度快,又常漫天而来,而鹿跑的快,雀(即鸟)飞得高;旱神女魃之所以住在南方,是因为南方气候炎热,之所以袒身,是因为热而不能穿衣;瘟神西王母之所以西方,是因为太阳从西而落,人在日落后就要睡觉--假死,而西风萧杀时万物凋零草木枯萎,又容易令人想到死。
由此可见,神是人创造的,而神话是"人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是人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以幻想和想象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作的解释中产生的。
千百年来,在北京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伴随着北京历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丰富,新的文化在不断增加,而流传下来的老故事的韵味也越来越丰厚。
从北京建都以来,明清时期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题材的传说广为流传,特色也非常鲜明,故事既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宫廷生活紧密相联,又与名胜古迹、山川风物及百姓生活密切联系,寓褒贬于其中。
这些故事中虽有很大程度的虚构性,但它反映了劳动大众的真实情感。特别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相传之后,使故事情节极富传奇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许多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遗产。
神话故事是劳动大众创作的一种与历史人物、事件及地方风物密切相联的口头文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浪漫色彩。它不是历史,也不是野史,但其中又与历史密不可分。在许多故事中,其主要情节讲的就是历史事件。有些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只是在讲述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合理想象,增加了传奇色彩。这正是神话故事得以代代相传的魅力所在。

老北京神话故事有哪些魅力?

6. 北京动人的故事与传说

百望山与杨家将的传说
百望山也称为“望儿山”,传说中,大宋朝杨家将御敌于此,杨六郎与辽兵在昌平一带兵戎相见,血洒疆场。扬波府佘老太君站在山头上朝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眺望,关心战事,牵挂孩儿杨六郎。当地人感怀杨家将满门忠烈,遂将山名称为“望儿山”,并建有寺庙,山下有两个村落,分别是“东北旺”和“西北旺”,是“望”与“旺”的谐音,目前仍在沿用。

7. 老北京的传说的介绍

老北京的传说,马燕晖 编著,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北京城与八臂哪吒,刘伯温智修北京城,泥锅造饭斗量柴,高亮赶水,黑龙潭和白龙潭,九门八典一口钟,样楼——东直门城楼,平则门里锔大家伙,挪钟,乏塔,分钟寺,辟才胡同……

老北京的传说的介绍

8. 北京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北京的风俗习惯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北京的传说故事
  北京的天安门,是没人不知道的伟大建筑物吧!天安门的历史,天安门的建筑,说故事的人不去说它了。咱们单说天安门前面、金水桥南边那两个石狮子,为什么狮子肚子上,都有枪扎的一道深坑呢?这就说到闯王李自成进北京的故事了。
  李闯王的农民起义军,从打陕西延安出发,一路上势如破竹地打垮了明朝的关口、城市,就在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打到了北京城。这时候,明朝末一个“皇上”,头一天晚上,就在景山一棵槐树上,上吊自杀了。守城的大官,都是些“太监”,那又管得了什么事?李闯王的大兵打到城下了,把守广安门的太监,立刻开了城门,迎接了李闯王。李闯王进了广安门,不多会儿,就来到了前门(正阳门),把守城门的大将,据说就是“大战棋盘街”的李国祯,李国祯不肯开城,双方打了一场攻城、守城的大战,李国祯情知是不能抵抗闯王的大兵了,就独自一个逃跑了。守城的明兵呢?自然是开城门,迎闯王了。李闯王一马当先,率领着兵将进了前门,过了棋盘街,进了“大明门”(大明门到了清朝改名大清门,民国后改名中华门,现在我们还叫它中华门。(现已拆掉)中华门的北面,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老远就瞧见一座高大的、五个空的牌楼了,丞相牛金星跟闯王说:“王爷您瞧,那就是明朝的‘承天门'(承天门到一六五一年,改名天安门,废除了牌楼,改建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天安门)明朝皇帝苦害老百姓的‘圣旨',就都是打这门里发出来的!”李闯王本来恨透了明朝皇帝,听了丞相的话,更生气了,鼻子里吭了一声,立刻摘下他那铜胎铁背的硬弓,拔出一根雕翎箭来。马往前走着,离着承天门不太远了,已然瞧得见牌楼上的“承天之门”四个字了,闯王举起弓来,认扣、弹弦,噌的一声,箭就出去了。闯王喊了一声:“我叫你还承天!”这都是同时的事:弓弦响、闯王喊,李闯王的话还没落音,那箭早就射中承天之门的天字上了,不但起义军的兵将喊了一声万岁,连明朝投降的官兵,也惊得呆了。
  闯王背上了硬弓,摘下他那杆镔铁点钢枪来,托枪催马,走近了承天门。大伙儿瞧:承天门牌楼南面,有两个华表、两个白玉石狮子,承天门北面有两个白玉石狮子。不提华表,单说这四个白玉石大狮子,雕刻得可好了。东边这两个石狮子,右爪都踩着一个绣球,头略向东歪,可是眼睛向西看;西边这两个石狮子,左爪都踩着一个小狮子,头略向西歪,可是眼睛向东看,仿佛紧紧地盯着中间这段路面。闯王正跟丞相、将军们,往前走着瞧这些石刻,忽然一个兵头喊起来:“王爷留神,狮子动弹了!”闯王大喝了一声:“胡说!石头狮子会动弹?”原来,闯王早就瞧见狮子后面有毛病了,他说着,挺枪催马,就奔东面那个石狮子扎来,□的一声,石狮子肚子上扎了一个枪坑,火星乱爆。只见一条人影,直奔了西面那个石狮子,兵头们又喊:“王爷留神,有敌人!”闯王早就打石狮子爪下,瞧见狮子的西北藏着一个明朝的将官了,他装做不知道,向将军们招了招手,将军们明白了闯王的意思,闯王仍旧挺枪扎西面那个石狮子。跟这同时,将军们早把西面石狮子围了,捉出来明朝大将李国祯。打这儿起,这两个石狮子都有了一道枪坑。闯王进了承天门,明朝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