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历史里,诸葛亮究竟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2024-05-18

1. 在真实历史里,诸葛亮究竟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幕很感人,这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稷,为此还有无数阴谋家等来猜测为何诸葛亮要斩马稷。


马稷是诸葛亮的爱徒,能力极强,但是和历史上广为流传的赵括一样,空有理论知识却无实践经验;又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极力将大军屯扎在山上,被张郃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


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尽管诸葛亮很喜爱马稷,但是此次战败必须有人负责,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街亭之战究竟如何?
马谡在失街亭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此论所据,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又同书《马谡传》:“(街亭之役)谡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谡下狱物故。”

在小说中,马稷被诸葛亮挥泪所斩,而在真实历史上马稷却是兵败后畏罪潜逃,后被捕被判死刑,但却还没来得及执行,就病死了。

在真实历史里,诸葛亮究竟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2.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真的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吗?

马谡是诸葛亮挥泪斩杀的。但诸葛亮挥泪原因不只是为了马谡的死,也是为了他自己。
马谡在街亭打了败仗,按理说按照军法,不至于杀头。但是马谡糊涂,竟然逃跑了,躲藏多时才被抓回来。这样,诸葛亮就无法包庇他,只有把他斩首示众了。

诸葛亮是很器重马谡的。马谡也是有一定的才华的。因此诸葛亮注重对他的培养。在史书上记载,诸葛亮经常和马谡探讨问题,通宵达旦。在南征的时候,马谡向诸葛亮进献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诸葛亮采纳后大获成功。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不用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吴懿,却领用马谡守街亭。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培养马谡。刚开始诸葛亮反复交代方略,只要马谡能够守住街亭就可以了,孤军深入,千里赴援的张郃部就会处境艰难。但谁曾想马谡好大喜功,违背诸葛亮的交代,被张郃打得大败,致使第一次北伐失败。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那些行伍出身的老将是在心里瞧不起诸葛亮和马谡这样的将领。马谡与王平冲突,王平就自成一军,坐观成败。诸葛亮本来想让马谡立功堵住大家的嘴,反而因为马谡的失败而坐实了大家的看法,怎么不会怒急攻心,放声痛哭呢。马谡枉死,也使诸葛亮损失了他最器重的接班人选,这也是让诸葛亮痛心的事。
白帝城刘备托孤,本来就没有让诸葛亮管军事,是让李严管中外军事,可诸葛亮把李严排除在外,亲自上阵。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其实也是提醒诸葛亮,不要犯马谡的毛病,是变着法暗示诸葛亮。诸葛亮想起刘备的话,怎么会不惭愧,这也是他痛哭的原因之一。

3.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如此可悲却不是真实的历史,马谡真正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马谡真正的死因是病死的,其实也和问斩大同小异,只不过是还没等到问斩就病死在牢狱之中了。《三国演义》中最令诸葛亮心痛的事情之一就是挥泪斩马谡了,因为马谡对于诸葛亮而言,算是知己,算是朋友,也更是亦下亦子的关系。

诸葛亮出仕以来,最幸运的便是能够遇上马谡,马谡太懂诸葛亮了,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天纵之才,能够瞬间明白他用意的人也必定不俗。也正是因为这样,诸葛亮才有意培养马谡为他的继承人。从前期来看马谡的确是有些才华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回来后,便一直忧心忡忡,担心东吴下一步会对荆州发起攻势。

马谡在一旁为诸葛亮排忧解难,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许马谡,说马谡是这军中唯一的明白人。刘备去东吴迎娶孙尚香期间,刘备将荆州所有的权力全部交到了诸葛亮手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刘备还没有回来,于是关羽张飞想去救刘备。可是诸葛亮不让。

于是关羽张飞觉得诸葛亮是不想刘备回来从而好称霸荆州。张飞更是天天到诸葛亮门前叫骂,言语用词极为粗鲁,诸葛亮最后被骂的哭了起来,马谡在旁跟着哭,比诸葛亮还要委屈。同时马谡还劝慰诸葛亮说这些委屈在复兴汉室的梦想面前算不得什么,叫诸葛亮振作。可见,马谡对于诸葛亮并不是弟子那么简单,所以诸葛亮绝不会因为马谡失了街亭而都不去见马谡最后一面。所以《马谡传》中记载的马谡病死狱中是最为合理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如此可悲却不是真实的历史,马谡真正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4.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是什么?

根据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使马谡督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马谡以谢众。”
一直以来,关于马谡之死,大多数人认为其所下军令状:“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同时不听诸葛亮嘱咐,在战术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举动失宜)导致街亭惨败,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未能报《出师表》中所言“先帝之殊遇”所致。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传》
然而,当我们翻开史书,从当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马谡之死的真相还存在诸多疑点:
军令状中明确指出:“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而最后诸葛亮并未杀其全家。所以马谡死于军令状之言有待商考。在失街亭、斩马谡之后。诸葛亮曾上书自贬三级。而诸葛亮身为刘备托孤大臣,当朝蜀主刘禅之相父,肩负兴复汉室之重任,有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作为蜀国重臣的费祎,在马谡死后亲自来到汉中向诸葛亮道喜:一为北伐之中连得四县,蜀中百姓大喜;二为降俘魏国能将姜维,蜀帝大喜;三为丞相可统兵十万再度伐魏。所以说,从以上三点来看,马谡之死绝非军令状与“未报先帝之殊遇”这么简单,结合当时蜀汉国内局势来看,这牵扯到了一些政治性的问题:
以马谡之死转移政治矛盾
通常来讲,刘备的蜀汉集团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君臣一心,共复大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刘备自建立蜀汉政权后,内部政治矛盾一直就存在着,政治斗争也是非常之激烈。就当时而言,刘备的蜀汉政权由三股势力构成:
起于洛阳的益州官僚和豪强所代表的地方势力。以李严为代表的刘璋旧部势力。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代表的新兴蜀汉政权势力。刘备所代表的势力相对于前两股势力来讲毕竟是外来势力,他在时,尚且能够有效把控局势,但在也只能说是局势稳定的时期,如夷陵之战蜀国惨败后,南中各郡随即发生叛乱。
刘备在时尚如此,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的政治斗争也就更加激烈。如公元231年,同时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在朝廷内斗中被罢黜为民。
诸葛亮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也非常清楚在朝党之争当中自己所做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政治上的危机。
如在第一次北伐当中,他就曾犯了一次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未采取魏延所提出的“”弱无谋的驸马夏侯懋统兵拒敌,创造了难得的战机。然而诸葛亮因人废言,不采纳魏延“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之计。反而采取了“从陇西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的保守战略。
对于这个战略上的失误,诸葛亮不想承认也不能承认,因为这极有可能让其在朝廷当中处于众矢之的,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局面。
而马谡街亭之败似乎来的恰到好处,如果马谡之败未能碰上诸葛亮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纸军令状形同废纸,为何?因为军令状上按罪当斩全家,但事实没有,说明有退步的余地,毕竟诸葛亮与马谡关系非比寻常。
但是,在蜀国大局和自身政治利益面前,这层关系显得十分薄弱,马谡横竖都是一死,此时斩杀马谡以街亭之败为借口掩盖其在军事上位采用“子午谷奇谋”的战略失误,避免落人口炳在朝廷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再者,诸葛亮通过斩杀马谡向蜀国当局表明了自己不会任人唯亲包庇心腹的政治立场,以及治军治国的基本态度,以此做表率整肃蜀国朝廷党争之风,使得国家的主要矛盾由朝廷内的政治斗争矛盾转向与魏国之间的战争矛盾。
通过战役之败掩盖政治之错
战役之败我们都知道是马谡失街亭,那政治之错又指的是什么呢?
这得从三顾茅如开始说起,当初刘备求贤若渴,最终得见孔明,而后者早已在《隆中对》中为刘备构建了一幅政治战略蓝图: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诸葛亮
然而,这些构想最终成为了空想。
自刘备于汉中称王到诸葛亮北伐之前,蜀汉政权先后经历了失关张二将之痛、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刘备之王以及南中之乱。
而待北伐之时现实情况与隆中对的构想越走越远,北伐之决策也是政治决策上的失误,因为刘备称帝后恢复汉室的旗帜已再无号召力,荆州之失后,孙刘之间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再结成联盟。如今该做的当是“保其岩阻”,与民修养生息,提升国力巩固政权。
但是,诸葛亮并未这也做,相反,他为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一改以往的政治路线,率军北伐。而在北伐与魏军较量的过程中,诸葛亮也逐渐了解到魏国已倾国之力作为应付,魏蜀之间实力悬殊,同时北伐军队挥师北上如同孤军深入,最终必有一败。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也无法实现。
既然如此,与其将这种“不幸结果”归咎于现实国力之差距以及自身政治决策失误的既定事实,不如让丢失街亭重地按罪当死的马谡承担军事上的责任,以此掩盖政治决策之错,让蜀汉军民继续保留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空想。

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是真的,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人关系也很密切,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削除马谡呢?这个决定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包括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此外,与占据中原的曹魏和占据河东的孙吴相比,蜀汉在人才方面有所欠缺。马谡是一个难得的将军。


诸葛亮并不看不起马谡的能力,也不认为马谡会一成不变,更不怀疑马谡的能力,只是因为马谡和自己的私交不错,同时,还是自己理想中的继承人,要杀马谡。至于蒋琬,他并不是诸葛亮心目中的人选,但可以证明他的年龄并不比诸葛亮小,这说明他不会选择自己的继承人,只是在马谡死后不得不选择。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他的一次北伐。诸葛亮率领军队到祁山,由赵云和邓芝指挥,吸引曹真的军队。龙游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县反魏归蜀,关中声势浩大。形势一片大好。在关键位置的街亭防守上,诸葛亮强烈反对民间的意见。当魏明帝踏上西边的长安时,他命令张合带领五万人马前往。由于马谡被困在街亭,诸葛亮在失去街亭这个战略要地后,被迫撤军。
马谡任意违背诸葛亮的战前部署和逃亡的两项罪名都是重罪,马谡在蜀汉大臣、将领和士兵中的威望也没有留下,辜负了他的期望。其败于马后,诸葛亮以自己选人用人不当的名义从丞相手中夺取了将军权,这是他对自己的惩罚,而且以身相许,以国家人民的法律高于一切,自己也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在马这件事上,如果诸葛亮珍惜和旁敲侧击马,并结合自己和马本人,会引起怀疑。

诸葛亮不得不以马谡为军师,想向全国人民宣示自己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想以百官之心示人,震慑朝野,稳定人心。有时候就是这样,即使这样的决定让你很伤心,但是你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条路走到底,那么你想想,你是不是在你人生的某个时刻也面临着像诸葛亮一样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6. 在三国的历史上,为何诸葛亮挥泪也要斩马谡?


7.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都有着什么秘密?

关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评价首先经过亲身察看从而有了本人的判别。刘备病危之时,马谡探望过。刘备曾言于诸葛亮:"此人夸大其词,不可大用。"诸葛亮当时没往心里去,这毕竟是别人的评价。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兴复汉室"的大业,首先要有个稳定的前方,由于蜀国后院的蛮夷之地有不服王化的"不稳定要素"。于是,他亲统三军前往征讨,假如釆取单一的武力镇压手腕常常达不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于是诸葛亮有意采用刚柔并济的战略。这时,马谡率"中央代表团"前来犒军。诸葛亮便问计于马谡,马谡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心中赞赏:"幼常深知吾肺府也。″英雄所见相同,诸葛亮无比观赏,于是留在军中做从军,可见诸葛亮对马谡何等重视。接下来便是"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蛮,于是腾出手来北伐中原。一出祁山时"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魏主即刻换掉黄口孺子统帅夏侯懋,换上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诸葛亮的真正的对手来
在守卫街亭这一战略要地时马谡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军令状"可是"生死合同",失了街亭就掉脑袋,绝不是儿戏。怎奈街亭一战,马谡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关键时辰掉了链子失了街亭。在情与法面前,诸葛亮无法选择了后者。以此观之,诸葛亮斩马谡怎能不挥泪?

街亭失守,马谡罪莫大焉,诸葛亮不得不含泪将马谡军法从事。一叹悔不听先帝之言,马谡夸大其词,不可大用。二叹蜀中人才希缺,马谡是可朔造之才,有负好友马良嘱托,本人也失去蓝颜知己。三叹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不听布置,军令如山,不得不斩。随着街亭失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流产。诸葛亮上表后主,恳求贬官三级,属下将士各有贬级,痛定思痛,以图再进。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都有着什么秘密?

8.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你有哪些了解?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马谡失去了战略重地街亭,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甚至引发了后来的空城计的故事。

马谡之所以被诸葛亮所斩,事实上完全是马谡咎由自取。人们提起马谡,给人的感觉就是和赵括一样的纸上谈兵的角色。马谡因为其出众的学识而被诸葛亮所赏识,所以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派马谡防守战略重地街亭。

马谡守街亭的时候,诸葛亮对于如何防守是做出了布置的。但马谡到达街亭之后,不尊将令擅自更改扎营地点,甚至对于副将的劝谏也置之不理,此时的马谡可以说已经犯了军规了。而后的结果果然也是如此,不遵将令的马谡,导致了蜀国在街亭之战的被动,最终街亭失守,使得整个蜀军陷入被动,直接导致了北伐失利。马谡的不尊将令要为此次的北伐失利负主要的责任。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根本原因还不只如此,事情发生之后,诸葛亮当时自请贬官,就是有主动承担责任的举动。马谡毕竟是诸葛亮所看重的人,而马家也是蜀中望族,街亭之战的失败虽然完全是由马谡的过失导致的。但如果马谡能够主动请罪,再有一些人帮其求情,马谡未必就一定难逃一死。然而马谡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件最为愚蠢的事情,也正因为此,哪怕诸葛亮如何爱才也不得不杀他了。
马谡真正的取死之道是在街亭战败之后的畏罪潜逃,街亭战败还可以说是能力问题,而畏罪潜逃则绝对是态度问题。没有哪个将军敢说自己一定不会打败仗的,打了败仗虽然可能受到处罚,但未必就是死路一条。但畏罪潜逃的话,就是罪无可赦,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是饶了马谡,那么以后法令还如何执行,所以马谡不得不死。